不要让公益圈的#MeToo,成为对公益行业的批判

郭庆斌
2018-07-27

作者:郭庆斌

近几天,雷闯、冯永锋等公益领袖纷纷被爆出性侵或性骚扰,公益行业的“#MeToo”行动由此开始,行业内部产生了很多讨论与反思,一些媒体和自媒体也对这些事件做了报道和评论。

事件一开始爆出的时候,一位朋友就跟我聊到,因为之前的一些负面事件,公众对公益行业本来就极度不信任,他担心一些公益领袖的这些恶性事件会加剧公众的这一印象。果然,在这次公益圈“#MeToo”事件的评论中,有人就已经把对公益组织发起人性侵/性骚扰的批评延伸到对公益行业价值和行业内从业者素质的批判。

看到这样的评论十分让人心寒,我也不希望这样的声音被不断传播,让更多的公益同行们灰心、难过。因此,我想借由此文对类似的观点进行一些反驳。


▌逃离公益圈就能逃离性骚扰吗?

一篇文章中提到,公益组织喜欢用“情怀、理想、奉献、牺牲”等词来感召跟随者,号召克制逐利之心,与人的本性相背,很容易吸引一些把公益作为幌子来谋取利益的伪君子,因此劝年轻女性离这个“危险的圈子”远一点。

性骚扰从来就不是公益行业特有的现象。中国的“#MeToo”行动以北航陈小武的事件为开始,北京大学的沈阳、中山大学的张鹏……只2018年的这半年,高校老师的性骚扰事件就爆出了好几起。商业公司、政府机关等的性骚扰事件我相信也不在少数,只是在资本和权力更强大的环境下,受害人的发声可能更为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防范性骚扰显然不应该要求性骚扰的潜在受害人逃到一个没有性骚扰的净土。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性骚扰防范和处理机制,加强性别平等友善教育,从根源解决问题。

与“公益圈是危险的”相反,我认为,公益行业的社会属性比较强,本身就对性别等议题更为关注,相较于其他行业可能更容易推进一个完善的性骚扰防范与处理机制的建立。希望公益圈的“#MeToo”能成为一个试点,以后可以更好地在全社会推行。


▌商业就是最大的公益?

文章还提到“市场经济就是最大的公益”,另一篇评论此事的文章末尾也提到“商业就是最大的慈善”。商业公司在创造利润的同时,的确有时可以推进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有的商业公司也会开展自己的企业公益项目。但是,我并不认为商业公司就可以替代公益组织,成为了“最大的慈善”。

政府、市场和社会是相互关联又独立的社会三大部门,只有在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情况下,才能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转。公益组织的价值,就在于在政府还未覆盖到、市场触达不了的地方,作为民间力量,通过专业化的运作去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举例来说,中国乡村贫困地区的很多学龄前儿童,没有办法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于商业公司而言,在山村里建设幼儿园利润空间很小;对于政府而言,山村学前教育需要覆盖的区域实在太广,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公益组织在这时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山村幼儿园”计划就通过在山村开设幼儿园、培训老师等方式,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及偏远地区的早期教育机会公平和质量,去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

从这次性侵事件出发,关注性别友善和性别暴力的广州性别教育中心、橙雨伞公益,跟环保相关的推动小米供应链污染问题解决的IPE、绿色江南,哪怕是性侵事件当事人雷闯所在的推动乙肝反歧视的亿友公益,都是在解决政府和市场失灵下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只能靠公益组织以他们的方式来解决。


▌在商业公司比“混公益圈子”能学东西?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最让我恼火的就是某篇文章中“孩子老老实实在公司实习,学着扎扎实实把一件事做好,比混公益圈子,好一万倍”这句话,还有诸如“正经人谁去做公益啊”之类的微博。寥寥几句话,一下子将公益行业的从业者都描述成了只会“混圈子”的“不正经人”。

公益从来都不是一件靠“混”就能做好的事情。我从开始接触公益到与从事公益相关的工作加起来也只有三四年的时间,但这段时间也足够让我了解很多优秀的公益机构和项目,认识很多有能力又有热忱的公益从业者。

很多好的公益项目,在立项前就有专门的团队前往项目地进行调研与评估,然后进行反复的研究与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中进行定期的跟踪和监测,结项之后会进行综合的评估,为之后开展工作提供参考。这些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的运作都非常的规范和专业,绝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

我的一些朋友,他们有人在大一的时候就组织一个团队为抗战老兵筹十余万的善款,送到老兵的手里并将每一笔的财务使用披露出来;有人毕业后直接进入一线教育公益机构,在机构资金、人员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为几十所学校提供支持……

在我看来,这些人将有限的资源放大成了很多倍的社会价值,他们的能力一点不亚于在其他行业的同龄人。我不愿意看他们就这样被评为“没有能力才混公益圈子。”

当然,在公益行业中,也存在一些做的不好的机构和项目,也有一些“混”的工作人员。但商业模式混乱、内部管理差、团队能力糟糕的商业公司也比比皆是,没必要把公益行业特殊化。

这几天,我一直在关注公益圈性骚扰和性侵的事件,也尝试在自己能触到的地方进行发声。我希望事件能够妥当解决,加害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受害人能被妥善地对待,一个完善的机制建立起来。但我也希望,公益圈的这场“#MeToo”运动,不要又一次加深公众对整个公益行业甚至公益从业者的误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