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线城市买房的60后

何曾
2022-03-23

何曾,前媒体人

全文约3000余字,阅读约需6分钟



刚刚步入花甲之年的员小松,被售楼部告知已经不能申请房贷了,60多万的房子需要全款支付。为了凑钱买房,员小松把名下仅有的一套房挂了出去,却赶上二手房市场遇冷,几个月下来,上门看房的没几个人。


如果生活在中小城市,成年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似乎并不是一件特别棘手的事情。毕竟,房价还未像大城市,尤其是一线、二线重点城市那样,高企到令人绝望。

 



在我居住的城市,一些未雨绸缪的家庭,已经把就近居住作为买房的首选要素,其中60后,就是重新置业的主力军之一。

 

他们都年逾5旬,年长的已60岁出头。在即将或已经步入退休的年纪,是该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了。但办理房贷的门槛偏高、受限,加剧了买房难度。需要置换买房的,更是逢遇买不起、卖不掉,又增一层阻力。

 

仅从地图上,很难看出我居住的这座城市,到底属于哪个省。它位于晋陕豫三省的交界线上,是距黄河最近的地级市之一,推开窗户,不少家庭一眼就能看到奔腾不息的黄河。

 

这座常住人口200多万的城市,有多家大型企业入驻,但因为距郑州、西安这样的省会城市太近,仍然面临人口净流出的窘境,位于城市核心的优质房源,均价也不过8000左右∕平米。

 

员小松的母亲,早年是一家地方企业的领导。分配福利房的年代,主动放弃了大套房,转而选择面对面的两套小房,多年以后,当母亲迈入高龄、需要子女在身边轮流照料、但双方又能留下各自的独立空间时,员小松情不自禁为母亲的前瞻性眼光点赞。他有一位老友,与住在主城的8旬父母相距40分钟车程。最怕的,就是夜深熟睡时被突然炸响的手机铃声惊醒。老父亲身体状况不好,当这位老友从床上跳起来慌里慌张地赶到父母家时,父亲已被先赶到的救护车拉走了。这样的惊险场面,近一年已发生过两次。

 

在这座城市,高龄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家庭并不多。除非万不得已,老人一般是不愿去子女家居住的,而中国老年人当下的“9073”养老模式(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在小城市也尤为突出。除非老人主动提出,或家人实在没有精力照料,很少有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怕被熟人背后指点,各个养老机构存在着大量的空置床位,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相较身边的同龄人,员小松的观念比较开明,他们这一代人,养育的多是独生子女,不想今后成为孩子的拖累,更想晚年活得硬气,因此近两年一直关注着城区、城郊的几家养老院。但截至目前,居家养老,依旧是他最心仪的养老模式,在他看来,最理想的养老场所,还是自己的家,比在养老院待着要舒服、惬意得多。

 

在与儿子家毗邻的一个新楼盘,员小松相中了一套120多平米的三居室,户型、采光都不错,如果今后住得近了,白天和老伴帮忙带带孙子,至少能和孩子们经常坐在一张桌上吃顿饭,晚上回自己家住,走路也就不到10分钟。

 

但刚刚步入花甲之年的员小松,被售楼部告知已经不能申请房贷了,60多万的房子需要全款支付。为了凑钱买房,员小松把名下仅有的一套房挂了出去,却赶上二手房市场遇冷,几个月下来,上门看房的没几个人。

  



即将退休的陈昊,也一直在儿子住的小区附近看房。疫情反复,来往不便,与孩子住得近些、更近一些的念头,近来更迫切了。

 

陈昊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起的一个老旧小区,儿子住在主城10多公里之外,坐公交车来回一趟需要1.5小时。当年给儿子购置婚房的时候,陈昊就动过心,想在同一小区多买一套,今后也搬过来,但无奈囊中羞涩,给儿子买房、装修、办完婚事之后,他和妻子已经弹尽粮绝了。而今,这个小区早已从开盘时的近3000元∕平米均价,涨到5000多元∕平米。

 

陈昊的妻子,多数时间住在儿子家帮忙照料孙子,抽身回来一次不易,每次回家,都“叨叨”在儿子所住的小区,又遇见哪位熟人了。那是一个体量比较大的小区,生活起居氛围不错,陈昊的几位同事也早早在那里贷款买了房,其中一位在小区内购置了两套,老俩口住一套,儿子儿媳住一套;另一位,在同一单元购置了两套,与孩子分别住在2楼、5楼。

 

耽误时机,没及时“上车”,陈昊一直蛮后悔,自叹过于犹豫不决,没有及早把老房子卖出去换房。

 

前些年,老城区大拆大建,陈昊也日夜思盼做个“拆迁户”。但左等右等,动静反而越来越小。许多老旧小区,已转向新涂外墙漆、更换塑钢窗、粉刷楼梯间、增设感应灯之类的改造。其背后的原因,除了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处理,及提倡保护街区历史文化,恐怕还有大拆大建的真金白银谁来出、谁出得起的问题。

 

陈昊住的小区,环境逼仄、物业糟心,很多老住户都搬走了,留下的基本都是高龄老人。这些老人一般不愿住高层电梯房,心脏不好、或血压高的,乘电梯晕得慌,此外,到了这么一大把年纪,谁还有精力和余钱折腾买房、换房的事?陈昊的邻居,是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有几次突发情况,都是他先过去救急,随后才通知老人的子女。

 

见得多了,感慨多了,陈昊也活得越来越“通透”了,趁着还有精神头儿的年纪,他想早早搬到儿子的附近,把买房这件大事给办了,但他这个年纪办理按揭,能够批下的贷款期限不长,月供压力太大,思来想去,只能先把住了多年的老房子卖了,租个小房子过渡几年。

 

春节过后,陈昊痛下决心把老房子托给了一家房产中介,中介却交了底:这种“破旧小”早已不能申请贷款,需要买方全款支付,穷人买不起,富人瞧不上,近来交易量更小了。

  



近些年,各大媒体对房价的关注点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小城市不到万元的房价很容易被忽略,但不得不说,小城市的最大劣势就是收入低。

 

我居住的这座五线城市,即使城镇居民,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到3.3万元,拿着不到2000元退休金的比比皆是。不少60后,为了支援子女买房,掏空了家底,经济一夜回到解放前。如今年纪大了,再次置业与子女就近居住,如果房贷受限,或必须全款支付,那么,即使置换买房,卖掉老房子凑钱,再贴上未来养老的钱,很多人也不一定能达到原有的住房品质,这实在令人进退两难。毕竟,就近居住既是为了养老打算,也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谁愿意越住越小、越住越偏呢?


进入老龄化社会,国人平均寿命正在延长,退休年龄也在相应推迟。为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住房改善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提到,依法适当放宽对符合信贷条件的老年人申请贷款的年龄限制,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但事实上,目前只有极少数银行对房贷政策作出调整,延长了房贷申请人的最高年龄。员小松在买房时就被告知,他想申请的银行对贷款人的年龄上限规定,与法定退休年龄一致,如果不到年纪就提前退休了,也无法申请房贷。即使还没退休的陈昊办理房贷,也因为年纪问题,面临着申请门槛偏高、贷款期限卡得死等诸多问题。

 

“退休了,就甭想和银行打交道了。别说申请房贷,你去申请个信用卡试试!” 员小松一脸无奈。他急着凑钱买房,但老房子卖不动,正想学着别人拍个抖音推介一下。近两年,城里的不少区域房子趋近饱和状态,各个楼盘的促销潮一波接一波,二手房交易难度加剧,想卖老房子,不降价卖不动,降价又舍不得。

 

当然,如果子女收入稳定,又愿意出资帮忙,也可以与子女共同承担房贷,但这毕竟牵扯到两个家庭,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并不想早早地把房产证上的名字,变更或添加子女的名字,其背后,有很多摆不到台面、影响家庭和谐的风险。而靠子女出资帮忙买房的,在这座小城,几乎能成为身边的亲友、同事们相传相颂的新闻。趁着自己还没有太老、且折腾得起,这些正在五线城市买房的60后已经清醒意识到,能不张口就不张口,靠子女太难,不如靠自己。而对比周边省会城市节节攀升到动辄几万元的房价,他们已经在不断自我安慰了。

 

“想和孩子住得近,就趁早张罗。” 员小松说:“别等房价再比着、比着窜一截,年纪大了又批不下贷款,那才叫望房兴叹、难上加难!”

 

(文中人物为化名)


南都观察尾图.png


关键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