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14日,南都公益基金会举行了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南都观察既是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思想平台”,也是其中的一个“项目”,编辑部在会上做了一些汇报。非常感谢支持我们、和我们同行的所有人,以下是我们去年的部分工作总结,和接下来的部分计划——
在2019年,南都观察发布了159篇原创文章,这一年还有32位新增的作者,其中一些是一线的教师、公益机构的从业者,他们为编辑部和读者提供了非常新鲜的观察和思考,是学术评论类文章的另一种补充。
去年全年,南都观察在16个内容平台上发布文章,因为一些原因,相比更早的2018年,在全平台的总阅读量有所降低。我们的内容质量并没有变低,尤其在涉及教育、劳工、性别、公益和社会阶层这些领域,我们的文章被一些主流媒体的编辑主动转载、推荐,甚至是被翻译为英文版,并且一些被评为优质文章,获得了资金奖励。还有文章获得公益评论影响力奖。除了文章,我们还举办了10场线下活动,既有小型的沙龙,也有大型的论坛,议题包括教育、历史、科技、社会文化等等,尤其是夏季论坛和年度对话 ,我们邀请学者、专家解读社会问题,无论是参与的媒体,还是现场、直播的观众参与人数,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反馈。新的一年,我们计划视疫情等现实的变化,继续举办沙龙和论坛。除了继续在我们目前有内容、作者积累的具体议题领域上挖掘内容外,我们还有一个新的栏目计划,希望能聚集更多的思想者,同时尝试新的传播形式,尽力呈现一些对时代问题更深远的思考。此外,我们正在搭建南都观察的官网,把过去四年的内容整合到网站上,增加栏目名和议题标签,让我们过去积累的内容能以一种更系统的形式呈现。有了分类,也能看到我们在不同议题上,观察的宽度和深度。官网也能让南都观察的内容更容易被搜索引擎搜索。我们还在和出版社合作,感谢出版社为读者们提供的赠书,以激励更多的留言、回复。过去一年,我们已经筛选了约25次读者留言,这些具体的回复、互动,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南都观察这些文章的价值。我们的一些文章也会吸引其他一些作者的评论,有商榷、有反对,这也是我们搭建这个平台的初衷——激起更多人的观察和思考,用一种理性、有所坚持的方式来参与公共讨论。一些讨论也确实引起了一些改变,比如关于农村教育一些教育创新的内容,一些老师更主动地去联系那些教育NGO,最近我们关于疫情期间蜂农转场的文章,有短视频平台的负责人看到文章后,主动去联系这些公益机构,联合起来支持困境中的蜂农在短视频平台上销售产品。这些都是我们能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改变。南都观察现在文章开头的“口号”依然是李小云老师三年多以前建议的那句——中国社会的十万个为什么。新的一年,我们不仅要继续挖掘更多、更新的为什么,也希望能协助更多的思考和行动,让社会公平正义能被更多人所理解、坚信,让这些思考和行动带来更多的、坚定的希望。
*根据2004年6月起施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条例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依法行使章程规定的职权。